海博论坛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

全国城市食品旬度平均价格-食用盐01-11

发布时间:2007/1/22 8:56:02    |     文章来源:     |     阅读次数:

摘自《金融界》

日前,中国岩盐之都——河南叶县授牌仪式暨盐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。中国盐业协会专家在论坛上表示,“十一五”是中国盐业由大变强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。预计到2010年,我国原盐产能将达到8500万吨,继续高速增长。

  中国盐业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行业,我国也是世界上产盐历史最早的国家,近十几年以来,盐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,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的深化,制盐工业产业集中度低,企业规模小、数量多,企业组织结构总体处在“小、散、弱、乱”、经营粗放、行业准入门槛低的矛盾和问题也在逐渐显露。

  第一产盐大国

  专家介绍,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盐大国。2006年我国盐的总产量达到5800万吨,其中:海盐占53.2%,井矿盐占37.4%,湖盐占9.4%。原盐总消费量为5600万吨,其中,两碱工业盐占80%,食盐占15%,其他占5%。原盐进口201万吨,出口83万吨。

  盐矿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矿产资源,基于人类自身对盐的需要,盐矿也就成为人们认识最早、勘查和开发利用最早的矿产,中国也是世界上产盐历史最早的国家。自新中国成立,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,盐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,原盐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0万吨增长到目前的近6000万吨,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。

  据了解,我国产盐历史悠久,盐资源丰富,分布广泛,全国23个省、区、市分别赋存古代岩盐、现代盐湖和海水资源。1800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上有广阔的滩涂及取之不尽的海水,沿海10个省区市盛产海盐,中南、西南10个省区主要生产井矿盐,西北几个省区主要生产湖盐。井矿盐区及湖盐区已探明的盐储藏量达10万亿吨以上。

  近几年,氯碱工业和纯碱工业的快速发展,极大地带动了制盐生产能力的增长,海盐产能增长10%,主要集中在山东;井矿盐增长45%,几乎遍布于所有的井矿盐产区;湖盐增长18%,主要集中于青海和新疆。中国的海盐及湖盐占盐的总产量比重呈下降趋势;到2010年,井矿盐的产量有望超过海盐产量,必将在我国盐业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行业资产总额为502亿元,销售收入335亿元,实现利税63亿元。

  依然面临挑战

  中国盐业协会专家黄伟表示,尽管盐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,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的深化,盐行业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,也逐步地显露出来,与党的“十七大”提出“节能减排”、建设“生态文明”的战略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,与我国作为一个产盐大国的地位也很不相称。

  首先,我国制盐工业产业集中度低,企业规模小、数量多,企业组织结构总体处在“小、散、弱、乱”的落后状态。全国现有工商登记的制盐企业840余家,平均产能8.8万吨左右,(如果以独立的各类规模的经营实体计算,共有1800多家,平均产能只有4万吨左右),原盐产能前20位企业的生产能力仅占总能力的42%,10万吨以上的企业数量不到总数的10%。而美国3家大企业的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(4800万吨)的90%以上。

  其次,经营粗放,制盐工艺技术及装备相对落后,产品品种少,劳动率低下。大中型海盐企业的机械化率仅达到60%,国外达到90%以上;生产面积平均单产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/4;澳大利亚一个300万吨的海盐场只有120多人,而我国100万吨的海盐场却有4800人。大型井矿盐企业的综合能耗是国外先进水平的近2倍;我国盐的品种只有100多种,而美国、日本已达到上千种。

  黄伟还表示,行业准入门槛低,总体产业布局还需要进一步优化。盐业大量落后的工艺和产能还没有得到限制和淘汰,原有的盐产品的质量标准、管理标准和工程标准还无法切实推动制盐工业的产业升级;一些地方和企业未经国家职能部门核准,擅自、盲目、低水平建设制盐项目、盲目扩大产能的现象仍时有发生,产大于销的不利影响仍然没有消除,盐、碱项目不配套,区域半径不合理,造成局部地区市场恶性竞争,给国家、地方和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。